第36章 大洪水(六)(1 / 2)

中世纪人生 四呱 2212 字 2个月前

窗外,持续了半月之久的暴雨终于有了歇止的迹象,铅灰色的云层裂开几道缝隙,泄下几缕疲惫的阳光,无力地打在皮椅扶手上诺恩紧握的拳头上。然而,这微弱的放晴并未驱散他心头的阴霾,幕僚们呈上的灾情汇总报告反而像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了更深沉的忧虑涟漪。

这场被史官们注定要记载为“百年浩劫”的洪水,其破坏力远超最初的预估。狂暴的雨水像是天穹倾覆,疯狂灌注着神圣罗马帝国北部的血脉——易北河与莱茵河。河水挣脱了河道的束缚,化作吞噬一切的黄龙,咆哮着扑向中下游平原。

易北河下游,得益于诺恩十年如一日近乎偏执地兴修水利、加固堤防、疏浚河道,重镇吕贝克虽也遭水患,但局面尚在可控范围。

可是莱茵河沿岸就严重了。中游的领主没有诺恩的远见,他们治下的水利设施要么形同虚设、年久失修,要么干脆就从未认真建设过。当洪水如猛兽般扑来时,这些脆弱的防线瞬间土崩瓦解。洪水在中游肆意泛滥后,裹挟着更庞大的体积和破坏力,狠狠地砸向了帝国北方的经济心脏——汉堡。

诺恩几乎能想象出港口区被淤泥掩埋、仓库倒塌、街道变作浑浊河流的景象。汉堡的损失,是整个帝国经济的巨大创伤。

更让诺恩心痛的,是弗里斯兰。那片低洼的土地,是他耗费了十几年无数民夫血汗和大量的物资支持,硬生生从北海的威胁下夺来的“人造良田”。

然而,面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洪峰,为了保全核心区域和更多人口,诺恩不得不做出了那个心如刀绞的决定——主动打开部分圩区泄洪,牺牲一部分城镇和农田,以换取整体的存续。

虽然靠着及时的预警和帝国的救援,大部分的人口应该能得到保全。但是民众的财产是保不住了。

房子可以重建,工具可以再造,但是田地怎么办?想到这里,诺恩的愁眉更重。

洪水不仅卷走了地表最珍贵的、积累了千百年的那层薄薄腐殖质——土地的“元气”,更将上游冲刷下来的无数泥沙、碎石、乃至断木杂物,像一层厚厚的、窒息的裹尸布般覆盖在曾经的良田之上。要让这些土地恢复生机,需要投入难以想象的人力去清淤、去翻耕、去重新滋养。

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眼下时值4月,哪怕诺恩调集人力物力支援,让农民加紧时间整理田地并补种一些生长周期短的荞麦、或者蔬菜,粮食产量也不会好看。

到时,饥荒会比洪水夺走更多的生命。

而解决饥荒的办法只有粮食!以万吨计数的粮食!

几万吨的粮食在一千年后可能只是一个小城市粮库的储备,但是如今,却是令诺恩这个帝国摄政都头疼的数字。

诺恩站起身来,将目光投向身后的地图,将帝国的东西南北尽数收入眼底。

“帝国中部受到洪水影响较低,南部更是没有影响。他们那边气候素来温和,适合各种谷物生长,如今想来可以拿出一部分粮食支援。只是他们愿意吗?”

诺恩心中暗自揣测,这些都是帝国的传统领地,虽说与诺恩有不少交情,但是如今对他们来说正是天赐良机,想来少不得狮子大开口,谋求一些政治特权。

但与贵族唇枪舌战都是其次,诺恩担心的是这一路极大依赖陆地运输。而就算诺恩以帝国名义命令诸侯放开道路,可是中世纪的道路条件就那样,运输速度快不了。而且陆地运输本身因为运送的人马也需要消耗粮食,所以运输粮食的消耗也极大。

当然,也不是没有降低损耗的办法。只需要诺恩在主要路线上设立一个个支点,将一段超长的路途拆解成数段短途运输。

这样一来,每一队运粮的队伍只需要在支点上来回运输,每支运输队伍就可以尽可能少的携带自身所需的口粮,从而提高运输效率。

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