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零四十九章 石码子羊肉(1 / 2)

“要这么说也行。”周至笑道:“不过打围鼓的一般都是长期从事业余坐唱,且具有一定水准的川剧爱好者。他们通常有固定的群体也就是‘班子’,定期‘会哨’也就是聚集在一个地方进行演奏演唱。”

“一个围鼓班子差不多有六七人,他们围坐一起自打自唱,不用舞台、化妆和服装,自娱自乐。高明的能凑齐板鼓、堂鼓、马锣、钹、唢呐等乐器,与专业川剧班社的演奏相同。”

“你瞧大家都看着那个打板鼓的人,那位是总指挥,所有人都听他的节奏进行表演,相当于打鼓的人是中心,大家都围着他表演,所以叫做‘围鼓’。”

“真的呢。”两人坐在茶座上观察那边,麦小苗点头道:“我还以为唱戏的人材是主角呢。”

“他们都是唱戏的人。”周至笑道:“凡是打围鼓的人,不管玩什么乐器的,一般都能够唱几句,而且还有分工,一出戏里需要的生旦净末丑都要有。”

“这个活动很早就有了,傅崇矩宣统二年成书的《成都通览》记载:‘围鼓,唱而不出脚,鼓锣均备,坐以唱说者也,一名板凳戏。”

“现在待遇好了点,小椅子戏。”现在的麦小苗已经分得清板凳和椅子的区别了。

“一般来说,一个围鼓班子中打围鼓的人员基本固定,而唱围鼓的则不然,既可以是长期参与活动的爱好者,也可以是普通爱好者,但是很多爱好者因为长期的参与训练,不少票友最后居然唱成了‘角儿’,先是以玩友身份下海,然后粉墨登场,成为一代名家。”

“诶对了,民国时期蜀中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围鼓班子,你猜是谁组织的来着?”

“这我怎么猜的着?”

“就是传承川菜的老蓝家,组了个‘一堂会’,司鼓就是蓝光玉,同时还唱须生,也就是文人的角色;还有个耍大锣的蓝仲泉,他兼学二花脸;最后家中还有个蓝光临,愣是被一干票友熏陶培养,最后成了川剧名家。”

“老蓝家的故事还真多。”麦小苗笑道。

“另外还有一个自流井的黄氏弟兄,他们的玩友班子,他们不仅是自娱自乐,同时也精研川剧锣鼓曲牌,创新锣鼓曲牌,为川剧高腔锣鼓套打创造了许多精妙动听、适宜演员演唱的曲牌。最后竟然形成了一个川剧的派别,在高腔‘帮打唱’基础上的‘资阳河’唱腔。后来也出了一位打鼓的名家黄一良。”

“那他们那边的水平怎么样?”麦小苗问道:“我怎么一句都听不懂?”

“他们唱的《空城计》,这个戏有相当的难度,能唱这戏的水平都不会差,估计他们都是川剧团退休的职工,以前属于是专业团队。”周至说道:“哦对了,婷婷的妈妈就是我们县川剧团的,后来川剧团解散了才改了行,来蜀都发展的。”

“难怪婷婷唱歌唱得那么好,原来是家传。”

三国的故事是好故事,周至便在阳光下面一边喝茶啃瓜子,一边给麦小苗讲诸葛亮的这个故事。

武侯祠麦小苗也是去过的,她去还不用票,因为武侯祠的工作人员在维护锦鲤池的时候,曾经托人找岁华轩帮忙代养那些岛国送给他们的锦鲤。

现在整个蜀都市乃至蜀省,除了武侯祠里边由岛国人帮助修建的锦鲤池外,也就只有岁华轩的大水族池能够达到饲养国宝级锦鲤的标准。

所以两人和武侯祠的工作人员很熟悉,连带着让麦小苗对诸葛亮乃至三国的故事都兴趣浓厚。

两人从空城计聊到武侯祠又聊到锦鲤池,周至撇了撇嘴:“其实都是贪图省钱省出来的毛病,过滤设备都舍不得常开,过滤器材该更换的时候不更换,该换水不舍得换,怎么能够把鱼养好?”

“那些锦鲤挺好看的,要是能够繁殖出来和它们一样的鱼宝宝就好了。”

“要繁殖的话仅靠我们那个池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