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5200 > 都市小说 > 苏家屯的变迁 > 第二百六十二章,心中一尊神(2)。
    “贞贞,我想事情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人老了,在吃、穿、用的方面都自然地降低了很多的要求,要想让她长寿就必须满足她心理上的需求,就得让老人的心情常常处在一种轻松和愉悦的状态。老人们一辈子心情的轻松和愉悦都是建立在孩子们的心情轻松和愉悦基础上的,而孩子们心情轻松和愉悦的象征,就是脸面上的‘表情’”,苏老二停顿了一下又说:“贞贞,你不要慌,等我把这话说完,你发现没有?咱俩每天到小灶火的时候咱娘总是先瞅咱俩脸上的表情,若咱俩的脸面‘好看了’,她就会高兴,若咱俩的脸面‘不好看’了,她就会立刻的不高兴。贞贞,咱俩若是每天去见娘的时候把咱俩的脸面伪装的‘好看’一些,娘的心情是会永远的处在那种轻松和愉悦状态里的。久而久之,她的‘心’常常地浸润在那种轻松和愉悦的‘营养液’里,她就一定会长寿”。

    康素贞站在苏老二的上方,她倾心的听着他这一套“养娘经”,她把苏老二所说的每一个字都记在了心里。

    康素贞说:“你说的这些话都是有道理的,我做的一定会比你做得好,你这个人不中,动不动就发脾气,就黑丧脸,往往把你的一切不愉快都带给家里的每一个人”。

    苏老二点头称是。

    “贞贞,这样吧,咱俩都努力做,尽量叫娘长寿一些。我能想到这一点,但我做起来肯定没有你做的好,你记着,回到家你用什么东西在咱娘小屋的门上做一个明显的记号,让我每次进屋的时候都能看得见,那样我便会调整好自己的脸色的”。

    那天回家以后,康素贞就在娘的小屋门框上拴了一个铜铃铛,用来提醒苏老二的注意。

    苏老二抬头再看康素贞,见她已经又上了几个台阶,她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歇息,好像是在等他的到来。

    高高山上一尊神,

    其实是神也是人。

    我当神她就是神,

    我当人她也是人。

    到“妙姨山”山上的“祖母大殿”里,苏老二和康素贞拿出香和打火机,还有一包作“供食”用的快食面。两个人走进大殿点着香插进香炉里,苏老二虔诚的在“老祖母”的神像前,双手相扣成一太极图,行了礼,两个人同时跪在“老母”的脚下。

    康素贞对“老祖母”说:“老祖母,我康素贞给您作揖磕头了,我们都满足眼前的日子了,求您继续保佑俺娘心情好,身体好;还有俺小黄小学的大人孩子都好,年年都考第一名,孩子们都好好的不出事儿,我年年都来给你老人家烧香磕头·····”。

    当时,苏老二的眼睛立刻又潮湿了。

    年终全乡校长集中述职的时候,苏老二的述职材料里有这样的一段话:“我们小黄小学去年一年取得的成绩,是全体教师努力的结果,是政府和乡教办正确领导的结果,还有一点也是事实,在经营整个小黄小学的过程中,我是全家都在操着这个单位的心,尤其是不在我们系统内的我的康素贞·····”。

    苏老二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台下是一片的寂静,他知道这段话是那天整个述职报告中的“万花丛中一点绿”,是有新意的,同时也是台下的人对康素贞为人的一种充分的肯定,尽管她不当老师了,但系统里的人都知道她这个人。

    滚圆顽石铺天梯,

    奈何娘子敬畏意?

    怀揣滚烫一柱香,

    祖母殿内跪天地。

    双手齐眉未曾言,

    泪飞顿作倾盆雨。

    感恩地上山河秀,

    感恩天上日月丽。

    感恩草木报春晓,

    感恩米粒充肠饥。

    感恩花明又一村,

    感恩柳暗总有序。

    ······

    苏老二心里清楚,他待见的女人康素贞在“妙姨山”山上的“祖母大殿”里烧香磕头,除了和众人一样是祈求“神灵”保佑全家人平安健康,万事如意之外,这个小不见经传的弱女子,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她是在内心的深处祈求“神灵”保佑,这个泱泱大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积极向上,繁荣富强。

    娘子常爬妙姨山,

    双膝跪地披肝胆。

    相夫教子人生路,

    人到神前许心愿:

    一愿太平盛世长,

    二愿老人体康健,

    三愿姊妹知感恩,

    四愿儿女知节俭,

    五愿身边朋友好,

    六愿单位常平安,

    七愿祖国永昌盛,

    八愿……

    八愿为何不出口?

    眼见娘子泪涟涟,

    我知娘子愿什么:

    善良人儿福寿添!

    ······

    时间过的真快,秋天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季节已经明显地进入了冬季。又是一个极其相似的天气,头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没有觉察到天将变化,到了第二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已经纷纷扬扬地下起了雪。

    早饭时苏老二和康素贞都如约来到小灶火里,玉米糁汤是娘早上四五点钟都熬上的,他们家的生活非常简单,康素贞到灶火里顺手切了一个萝卜,因为娘的胃不敢见凉,她就在锅里炒了一下。

    吃饭的时候三个人都没有说话,康素贞已经觉察出了原因,她说:“两个孩子的棉衣裳我都弄好了,吃了饭我就送去”。

    娘那绷着的脸立刻松弛了下来。

    尽管雪花纷纷扬扬的飘落着,但路上并没有积多少雪,尤其是汽车两轮胎通过的地方连一点积雪也没有。苏老二骑上自行车带着康素贞,顶着风冒着雪,捡着路上汽车轮胎通过的痕迹朝乡中学奔去。

    “冷不冷”?没有出去多远,苏老二问。

    “不冷,你冷不冷”?康素贞又问苏老二。

    苏老二没有回答康素贞的问话,因为他是用力蹬着自行车的,他的身上会因为用力产生一定的热量,但他从自己手上和脸上的感觉,他知道身后的康素贞是很冷的,苏老二明显感觉到康素贞已经将自己的身子紧紧地依偎在他的后背上,并且不住的颤抖着,刚才她的那句话里也有一种颤音。

    “不冷”这两个字在苏老二听来,那语调、语速、节奏等都是再也熟悉不过了,二十多年了,每年的十冬腊月苏老二都会听到康素贞这熟悉的“声音”。

    起先没有自行车的时候,凡一起寒冬腊月外出奔波,苏老二觉的康素贞总是经不起那刀子一样北风地刺骨,他总是问:“冷不冷”?康素贞总回答这两个字,“不冷”。

    他不住地问“冷不冷”?康素贞便不住地回答“不冷”。

    每当这时,苏老二就会扭过头,他猛然看见风雪中的康素贞发海上结着几串冰渣渣,在她的额头就像是一串串珍珠玛瑙在雪光的映照下发散着亮晶晶的光,发海被风一吹便摇摆起来,那串串珍珠玛瑙便立刻变换着角度,晶莹的光洒向那茫茫的雪地·····。

    这时,苏老二总把康素贞那张红彤彤的脸和苹果比较,无论从形状、颜色和神韵上,两者都是那样的相似。

    把女人的脸比作苹果,不是他苏老二首创的,那是一个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很早时候就有的,但能真正理解这个比喻,能真正地体会到这里面美意的,世上的人为数不多,大多数都是在“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客套,只有苏老二在那风雪中看见康素贞脸面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隨所在。

    每当这时,苏老二的脑海里只有康素贞那可怜巴巴的模样,他便会觉得这个人间只有这个女人可以值得他魂牵梦绕,生死相许。

    后来,他俩有了一辆自行车,他严厉的要求康素贞是不能摸他这辆自行车的,当康素贞对他的这个决定持反对态度的时候,苏老二对她说:“你有什么必要骑自行车?你有啥事情我都会带你前去的”。

    这里边没有别的意思,因为苏老二上五年级那一年,在一个会剪衣服的婶子家里剪衣服,看着围了一屋子的人,那婶子笑着说:“会干活的人永远都是不会干活人的奴隶”,说完,一个屋子里的人都以“哈哈”大笑表示对那婶子的肯定。这一句不经意的话深深地刻在了苏老二的心里,他早都下定了决心,他这一辈子都要在康素贞的面前当那一个会干活的“奴隶”。

    ······

    当苏老二用自行车带着康素贞在寒风大雪中奔波的时候,他的记忆非常清晰,“不冷”这两个字是康素贞每年寒冬坐在他身后永恒的字眼儿。有的时候,甚至还没等他在前面问,康素贞就在后面说:“不冷、不冷”。

    到了一段土路上,因为行人少,地面上便积满了雪。苏老二骑车子的速度自然慢了下来,这时康素贞把两臂伸开攀住苏老二的脖子,伸开他那纤细的手指把苏老二的袄领掩了又掩,直到她的手指不听使唤为止。

    到了学校,苏老二嘱咐康素贞不要先下车子,他知道这时的康素贞浑身是僵硬的,如果她还像平时那样在车子没有停稳就跳下来,那肯定是要摔在地上的。

    苏老二小心地将车子靠在校院那棵梧桐树上,上前去拉后座上的康素贞,她真的一时都无法动弹了,苏老二搀扶住她的胳膊,让她又坐了一会儿才让她下来。

    苏老二分明看见康素贞的两只脚着地时的不协调,整个身子打了几个踉跄,她的嘴里还是一个劲的“不冷、不冷”,很明显,她的话已经不像平时那样伶俐了。

    苏老二就站在自行车停靠的地方,衣裳是康素贞给家丁和家贝送去的。